爱游戏电子官网加快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

发布时间:2024-04-02 04:48:04 来源:爱游戏官网平台 作者:爱游戏平台app

 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,“教育、科技、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、战略性支撑。”高校是教育、科技、人才的交汇点,在推进教育、科技和人才“三位一体”的高水平创新体系中责任重大。随着社会发展进入“数智”时代,传统通识教育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。加快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(简称“专创”融合),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现代化改革的具体实践与探索。应用型高校应完善课程融合、师资融合、平台融合的育系,实施“专业+创新创业”教育新模式,支持学生进一步提升专业核心素养及创新创业关键能力,促使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趋于一致。这不仅是充分发挥高校作为教育、科技、人才共同体作用的有效路径,也是坚持需求导向,一体推进教育教学体系、科技创新体系、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重要研究方向。

  打造“专创”融合跨学科专业群。“数智”背景之下,界限分明的专业模式已不再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,打造“专创”融合跨专业集群,是大势所趋。当前,应用型高校的“专创”融合仍处于起步阶段,存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建设联系不紧密、创新创业学院发挥作用有限、“专创”融合教学体系不健全等深层次问题。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主阵地,创新推进“专创”融合,不仅是增强专业社会适应性、实现跨学科专业发展的基本路径,也是建设高水平专业群的必要手段,更是应用型高校加快资源整合与共享、创新教学管理的重要载体。如在专业建设上,应结合不同专业群特点设置虚拟教研室,分门别类开设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的必修课与选修课;根据不同专业群的定位,从创新创业知识与专业知识互补的角度出发,搭配合适的选修课组合供学生选择;根据区域经济建设的需要及专业相关性,开发适合不同学生群体的“专创”融合课程,将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理论和思维有机融入专业课程,以学生的创新意识、创新思维、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培养为目标,深度对接产业链,集聚多学科多专业,实现专业知识跨学科融合,获得更佳育人效果。

  持续丰富“专创”融合课程资源。传统教学手段重在固定思维模式的训练、单一知识模块的学习和掌握,“专创”融合课程体系则强调课程平台开发、课程内容迭代、无边界课堂设计、课程竞赛打造等进阶式和一体化发展的课程建设,为人才培养提供适宜成长的教学科研环境。持续丰富课程资源既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,也是推动“专创”融合的重要抓手。具体实践中,一是将数字技术融入教学管理的各要素各环节,通过全场景闭环数据的积累逐步建立数据模型,对“专创”课程的授课效果进行对比、测试和画像,让数字化教学模式助力教学高质量跃升。二是打造以知识和能力为集群的学习社区,实现个性化、定制化课程,并灵活选择课程考核评价方式,推动实施教学信息化管理和监测,促进“专创”融合课程建设不断优化升级。三是创新翻转课堂形式,运用项目式、主题式的合作学习方式等,持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支持服务实现路径,帮助学生实现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性融合,培养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、复合型人才。

  统筹规划人才培养过程再造。“专创”融合致力于培养创新型、复合型、应用型人才,强调突破以专业为单位的传统教学模式,探索校企协同育人、产教融合育人的新机制与新途径,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整个人才培养过程。这就需要优化配置教育资源,在组织形态、教学形态、制度形态、空间布局形态等方面对人才培养流程重塑再造,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。应打破行政组织、教师专业归口管理的束缚,以项目小组或工作室为载体,优化配置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,对学生的创意输出、专业能力、创业兴趣进行有针对性的启发与指导,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。以科技创新活动或竞赛为载体,以项目驱动跨校、跨专业团队的建立,形成优势互补与更强合力,培养德才兼备的“创新型人才”。整合多方教师资源,组建由“校内导师+企业导师+创业导师”的综合指导师资团队,对创新创业项目进行全过程追踪,对专业知识及技能的应用进行全方位指导,提高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指导的灵活性和针对性。

  构建优质“专创”融合教育生态链。优化“专创”融合教育生态链是构筑完善的育系的根本,需要多方共建,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。应以专业实训实验室、实践教学中心、创新创业教育学院、大学生创业园等校内“专创”教育资源为基础,聚合政府、产业园、众创空间、实训基地等优质校外资源,搭建政府有力支持、社会携手共建、行业引导发展、企业深度参与的多主体协同育人的“专创”教育共享平台。借助5G和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在教育领域的运用,赋能“专创”融合智能化转型,实现教学、实践场景的无缝连接,完善深层感知、广泛互联的新一代智慧教育基础设施。紧扣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布局,主动对接地方主导产业、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,聚焦产业生态链建设,构筑产学研结合的教学体系和实践体系。推动建立多方助推、优化、多层共建的长效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,充分发挥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一体化人才培养机制的“主阵地”作用,促进教育、科技和人才工作同向聚合、协同发展,为教育、科技、人才的良性循环,打通堵点、攻克难点、提升亮点、夯实支点。


爱游戏电子官网
上一篇:虹吸效应显现 昆山高新区创新生态建设快步向前
下一篇:天开海归小镇启动建设 打造海外人才创新创业新高地